脉管炎治疗的经验简述
近年来,脉管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,加强周围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是任重而道远。祖国传统医学对脉管炎的诊治,经过几千年实践积累,已经形成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吴良吉李氏脉管炎专科李医生说,脉管炎治疗的学术特点可总结为分期分开辨证、重视补益原则、内治疗外治相结合三个方面。
1、 分期分型辨证
李医生认为:“脉管炎的病理变化主要是血瘀——全身各处中小血管局部的瘀阻闭塞,但本病的病因比较复杂,有寒,热,湿,瘀、虚等因素互相转化。”活血化瘀并不能包治本病,临床我们治疗本病必须遵从标本缓急的原则,才能达到既准确双迅捷的疗效。脉管炎治疗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分清本病处于地个时期,此证属于什么证型。应注重突出体现外科分期辨证或称阶段性辨证。《中医入门指要》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分期辨证对脉管炎治疗的重要性,并总结多年临床经验,拟创出阳和通脉汤、解毒通脉汤、逐瘀通脉汤、顾步复脉汤等四方,提出了四方辨证对脉管炎治疗的原则:疾病的急性进展阶段应以祛邪为主,以治其本,祛邪为辅,控制病情转化,可用逐瘀通脉汤,在恢复阶段,以补虚为主,活血为辅,促进气血复元,创面愈合,可用顾步复脉汤。
2、 重视补益原则
在突出分期辨证重要性的基础上,李医生认为在脉管炎治疗的过程中,不能只重视驱邪的重要性,还要重视补益原则。原因有两方面:一是清代陈士铎在《洞天奥旨》一书中术:“人身气血,周流于上下,则毒气断不聚结于一处,火毒聚于一处者亦乘气血之亏也。脱疽这生,下四余末气血不能周到也,非虚为何?”二是陈士铎所编的,《辨证录》卷十三,“夫经络而火毒恶邪,乃固结于骨结之际,脚疽之生,正气血之亏,不能周到之故,然则岂可单泄毒以重伤其气血乎!治法必须大补气血,而加之泄毒之味,则全胜之道也。顾步汤主之。”脉管炎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血瘀——全身各处的中小血管局限性瘀阻闭塞,肢体的局部坏死与疼痛仅是表象,而非本质。因此,李医生认为脉管炎治疗的最基本原则,一是防止病情的发展;二是促进和建立侧支循环形成,改善患肢的缺血持续状态,因此要重视补益原则对脉管炎治疗至关重要。
3、 内治久治相结合
脉管炎发展到不同的阶段,由于病性虚实大不像同,病位深浅也不一样,病程长短互异,故相对应外治法也应随之变化。对于初期未破溃者,一般注意保温暖,防止受凉及冬伤。用于脉管炎治疗的初期,其证属寒凝经脉者。中期疮面已溃者,面积小者,用提毒丹均匀撒在溃疡面上,直至干燥为止。溃疡面积较大,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,用提毒丹均匀撒在溃疡面上,在涂上一层去腐生肌膏,每日一次。后期脉管炎治疗:坏死组织分界线清楚时,同上方法。